查看原文
其他

精准扶贫看湘西|社长、总编辑们这样说......

湘西头条 2022-05-02



  10月28日,“精准扶贫看湘西”全国报业百名社长总编辑湘西行采风活动在吉首市启动,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97家媒体近200名社长、总编辑和记者走进湘西,聚焦精准扶贫的湘西经验,挖掘湘西州精准扶贫故事,感受湘西的魅力。下面来听听部分参加采风活动的社长、总编辑们对湘西的印象和感受吧~~


画出同心圆 共筑小康梦

  山东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社长 马利: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美丽的湘西州,每次来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巨大变化。湘西州是一个值得深呼吸的地方,这里的青山绿水和清新空气令人陶醉,这里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神往。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圆满收官的关键时刻,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举办“精准扶贫看湘西”媒体行活动,是湘西州脱贫攻坚优异答卷的一次集中亮相,意义非凡。这份答卷里,少不了济南湘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团结报社深度参与,在产业帮扶、人才支援、教育帮扶以及消费扶贫等各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湘西人民的认可和称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两地由“协作”变成了“亲戚”。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继续努力推动两地在日益紧密的交往中画出同心圆,共筑小康梦!(记者 龙尧)



文旅融合助力精准扶贫

  《中国旅游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总编辑 裴奇萌 :
  之前是通过文章或是新闻报道了解湘西,这次有幸参加“精准扶贫看湘西”百名社长总编辑湘西行全媒体采风活动,实地感受湘西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民俗。湘西拥有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文旅产业的发展在湘西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产业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湘西的助推器,湘西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加大非遗项目的挖掘力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解决百姓就近就业问题,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同时,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不断提高游客的体验感。作为媒体,我们也会通过此次湘西行活动,用文字和图片,把湘西的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带回去,把湘西的扶贫经验带回去,共同讲述湘西的故事。(记者 周楚怡)



“湘西答卷”值得点赞 

“湘西经验”值得学习



  四川省报业协会理事长 余长久:
  在全国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之际,来到湘西州,来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从源头见证贫困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正逢其时,意义重大。
  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65.66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至0.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至10046元、7个深度贫困县2019年全部脱贫摘帽。作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湘西州用七年时间交出的这份答卷值得点赞。
  湘西州在自身扶贫的同时,还注重扶贫经验的总结,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让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新名片,这样的“湘西经验”值得学习。(记者 龙尧)



保护传承特色民族文化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中新社湖南分社社长 白祖偕:
  湘西山青水绿,民风淳朴,民族团结,出过很多名人,尤其是为中国的精准扶贫提供了宝贵的湘西方案、湘西动力和湘西智慧。湘西州充分利用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人士来这里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同时,切实保护、传承好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非遗成果,拉长绿色产业链,用产业发展保证扶贫成就不断扩大。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很多经验非常值得认真总结并向全国推广。今后,应该更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让山更清、水更绿。同时,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好独特的湘西民族文化。具体来说,加大对民族聚集区的民居的保护力度,保护传承好独特的民歌、民族舞蹈、民族技艺、民族服饰,民族习俗,尤其是非遗文化的保护。要注重人才培养,多措并举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要加强对外宣传,把湘西的美丽传递给全世界,让世界人民共享湘西的美丽。(记者 周楚怡)



在中国脱贫史上留下

“湘西印记”



  江西赣南日报社社长 刘润发:
  我对湘西的印象:美丽,如诗如画;神秘,如梦如幻;活力,如歌如弦。这已是我第三次踏上湘西的土地,前两次,我是作为一名游客,来这里欣赏自然风景,体验人文风情。这一次,我是以媒体人的身份前来采风,相信呈现在我的眼前的,将是湘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脱贫,攻坚硕果累累的人间盛景。
  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十八洞村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湘西由此成为我国“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并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由“大水漫灌”进入“全面精准”的轨道。7年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湘西也不负总书记的厚望,创造了可复制的精准扶贫的“湘西样板”,交上了一份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在中国脱贫史上留下了引以为傲的“湘西印记”!
  新长征再出发,真诚祝福美丽湘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魅力永远!活力永远!(记者 孙莹)



湘西州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贵州铜仁日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亚:
  “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咱们湘西和铜仁是好邻居!”贵州铜仁日报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亚说虽然自己来过湘西很多次了,但是神秘湘西和同为武陵山区的铜仁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景致,令人神往,让人流连忘返。
  李亚说,作为邻居,湘西和铜仁都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这几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地党委政府和人民都做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我这次到了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感觉十八洞的变化超出了想象。我们山区只要找准定位、得到必要的市场要素的支持,就一定能焕发生机和活力。”他认为十八洞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李亚坦言,作为同一区域发展的良性竞争对手,曾经湘西是领先铜仁的,而中途铜仁略有反超,自己这次又到湘西,感觉湘西又有新的反超,现在新区的建设有品位、有档次,体现了高质量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这种良性互动,比学赶超,能有效促进两地的发展。他希望同为武陵山区的湘西和铜仁,能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工作,“我相信湘西州的未来一定会更好!”(记者 付丹)



湘西是湖南的骄傲

也是全国的骄傲



  娄底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谭清华:
  湘西人杰地灵,山美水美,文化底蕴深厚。有沈从文黄永玉这样的大家,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美丽小镇凤凰古城、中国桥梁建筑奇迹矮寨大桥等。湘西人民淳朴、吃苦耐劳,虽然因为自然环境对生产发展有所制约,但湘西人民奋斗不息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为“精准扶贫”推出了样板典型——花垣县十八洞村,对全国的脱贫攻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湘西是湖南的骄傲,也是全国的骄傲。
  来过湘西多次,一次比一次不同,此次湘西行感觉到了湘西的巨大变化。过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让湘西人民在发展方面开辟了新路。湘西州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民族民俗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前景广阔。湘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湘西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记者 阙志明)



湘西精准扶贫成绩令人赞佩



  河南鹤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琚涛:
  “这几年,湘西在全国受到的关注度非常高。”河南鹤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琚涛虽然从未来过湘西,但湘西早已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湘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走进湘西十八洞村、矮寨景区、老司城……琚涛感叹,这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人文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引人关注,令人神往。
  琚涛认为湘西受到全国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湘西是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让全国人民把目光都聚焦到了湘西。”琚涛说,7年来,湘西州委州政府带领湘西各族人民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大干苦干,经过多年努力奋斗,取得了丰硕成果。湘西晒出的精准扶贫成绩单非常优秀,令人赞佩。
  “湘西探索出精准扶贫湘西经验、湘西模式,值得全国学习。这次活动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举办,意义重大,体现宣传战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责任和担当。”琚涛表示,“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看湘西、学湘西,我们会把湘西经验、湘西模式带回去、宣传好,作出宣传战线应有的贡献。”(记者 龙莹 田晓兰)



互动交流共促发展

  郴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雷明辉:
  此次来湘西,完全颠覆了之前对它“老少边穷”的印象。
  这两天,在吉首,与媒体同仁坐公交车、搭出租车,游览了乾州古城、州博物馆、湘西民族文化园和湾溪河、万溶江沿河风光带,感触良多。湘西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处处彰显大手笔、大格局,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美好,这让我更加期待十八洞村的行程。
  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是长征故事“半条被子”的发生地,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和到过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不断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石。作为媒体工作者,希望两地在交流方面多做文章,进一步增进两地间的认同感,让兄弟市州情谊在互动交流中延续并不断加深,为两地的发展贡献媒体的力量。(记者 余江明)



每次到湘西,都有新感受

  永州日报社社长 刘波:
  “每一次到湘西,看到的变化都很大!” 到过湘西多次的刘波说,这种变化让他每次都有新的感受。10月28日,参观了“酒鬼酒”文化产业园,他说,将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品牌打造,进一步丰富了产品文化内涵、厚实了企业发展底基,现代企业文化特质一览无遗,值得回味和思索。
  吉首矮寨大桥横卧在德夯大峡谷之上,近处崖如刀削,远处群峰连绵。“将雄伟大桥与奇特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建设比较完善的旅游设施,展现与众不同的壮景、美景、妙景,着实让人难以忘怀、心弛神往。”
  花垣县十八洞村,游人如织,脸上洋溢着欢笑与自信的村民热情地招呼着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刘波能深刻感受精准扶贫给这个曾经贫穷的苗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感慨:“几年前,我来过十八洞村,这次故地重游,当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更为兴旺,文旅、农旅结合更为紧密,尤其是村民的精神更加焕发、信心更加坚定,这种自信来源于实干和发展!”(记者 顾勇兵)



绿水青山是湘西振兴的金山银山



  岳阳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刘朝晖:
  时隔十多年后,再次踏上湘西这片热土,我惊叹于她“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变化。通过阅读《团结报》,我了解到,这里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春风的沐浴下,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生态优势正加速向发展优势转变,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生态农业发展成为全省亮点。漫步吉首新城区,这里建筑在保留湘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是融入了现代的新元素,独具一格而又错落有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近两天边走边看,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湘西这方山水迸发出的新活力。有理由相信,湘西的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会在州委州政府的带领下,将特色做强、优势做优,为脱贫攻坚、美丽湘西建设交上完美的答卷,真正让这里的绿水青山成为湘西振兴的金山银山。祝愿湘西越来越好!(记者 麻垣杰)



湘西是个神秘神奇的地方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魏义民:
  我们从凌晨四点多开始出发,坐大巴、转飞机,经过银川、西安、铜仁,前后十多个小时,历经14个多小时到达吉首,旅途是累,但感到此行值得。
  湘西在我印象里,是一个神秘和神奇的地方,我曾看过影视剧《乌龙山剿匪记》《芙蓉镇》,读过沈从文的《边城》,欣赏过黄永玉的画,听过宋祖英的歌曲,喝过酒鬼酒,这些都是我了解湘西的途径。
  我们“阿拉善”系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全盟辖3个旗和1个自治区级开发区,盟行政公署驻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
  很感谢中报协提供的学习机会。我希望通过此行达到3个目的:一是学习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十八洞村的好经验;二是实地感受湘西州神奇的山水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借鉴文旅农旅发展中的好做法;三是了解团结报社在媒体融合方面有什么好路径,携手共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发展。
  我相信,会不虚此行!(记者 石琦)



从前的湘西很神秘,

但这片土地很是“接地气”



  广东省河源日报社总编辑 杨建平:
  “这是我第一次来湘西,从前对湘西的了解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看过《湘西剿匪记》,听过宋祖英唱的歌,湘西在我心里是遥远和神秘的,但今天踏进这片土地,感受到的是这里的热情与好客,这个地方的山山水水,人文风貌都是那么接地气,接下来几天的采风活动,我充满了期待。”杨建平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此行是一次学习,更想有所收获,湘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在全国竖起了一面脱贫攻坚的大旗,湘西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尤为丰富,湘西充分发掘文化和旅游资源,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发展迅速。精准扶贫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祝愿湘西越来越好,人民群众在脱贫路上一个也不掉队。(记者 李明潇)



用“个性”回答“共性”



  云南普洱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苏建春:
  湘西,是一个令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曾经我只能通过书籍、影视作品、画作、歌曲来解读湘西、了解湘西。但今天,当我真正踏上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我感觉到,湘西比我想象中的要更美,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快,可以说是出乎我的意料。
  其实,普洱与湘西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多山、多民族、茶出名,虽是第一次来,但却让我觉得很亲切。而不同的是,湘西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这次来到湘西,不仅圆了我的“湘西梦”,我还要把湘西在脱贫攻坚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带回普洱,通过学习、借鉴和推广,为普洱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下“快进键”,用湘西的“个性”答案来回答全面脱贫这张“共性”答卷。(记者 滕佳)



湘西遥远,实则亲切



  吉林省延边日报社社长助理 李叶军: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到湘西了,没来湘西之前,对湘西的印象是遥远和神秘,心生向往。真正到了湘西反而觉得亲切,同为少数民族地区,山多林多,并不觉得陌生。湘西的市政建设领先,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也充分利用了本地的特色、资源来发展各种产业。湘西人也热情、实在、勤劳、有思想,各方面发展都处于少数民族地区领先水平。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是全国脱贫攻坚学习的样板,湘西各级政府也对十八洞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给了很多的支持。虽然延边的贫困现状与湘西有区别,但湘西的脱贫攻坚经验给延边的脱贫工作提供了很多经验、启示,通过借鉴学习湘西的经验,延边的脱贫脚步加快了,脱贫情况更好了。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湘西州及团结报社越来越好。(记者 孙莹)



湘西精准脱贫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河南商丘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郭文剑:
  “我们今天参观的酒鬼酒文化产业园、十八洞村以及矮寨大桥、德夯景区,很是震撼。”10月28日,在结束了一天的参观采访活动后,河南商丘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郭文剑说。
  在参观酒鬼酒文化产业园区后,郭文剑深有感触:酒鬼酒历经多半个世纪而长盛不衰、不断壮大,其中的文化传承、与时俱进、创新创造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酒鬼酒工业园全产业链布局,更是成为了带动湘西脱贫致富的“龙头”。“我们商丘有‘中华酒源’之美誉,杜康造酒的故事就发生在商丘。也一度出现了全国知名的如张弓、林河等白酒品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演进,商丘的这两大白酒品牌,而今生产已举步维艰,酒鬼酒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在参观采访的同时,郭文剑对商丘市的白酒工业发展作了深入的思考。
  在精准扶贫思想首倡地十八洞村,郭文剑在这里看得仔细、听得认真、想得也很深。“十八洞村创造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攻坚经验、思路、做法等,让人心服口服。”郭文剑说,湘西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带给人们很多宝贵的启示,为各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记者 周名猛)



湘西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内蒙古鄂尔多斯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詹剑彬:
  “湘西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文化名人,有沈从文、黄永玉等,透过他们让我了解湘西。”内蒙古鄂尔多斯日报党委书记、社长詹剑彬虽然第一次来湘西,但对湘西一直很向往。
  10月22日,詹剑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视频会议上,认真聆听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第二巡回报告团成员龙秀林的报告,龙秀林朴实的话语、真实的故事,令他为湘西的精准扶贫为之振奋。“通过此次采风活动,我到了十八洞,现场看了脱贫后的十八洞,深受震撼,湘西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通过七年时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催人奋进,不虚此行!”詹剑彬表示,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过程中,把中央的政策精神认真传达到位,在激发百姓内生动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把湘西的先进做法宣传好。
  “目前,湘西的机场、高铁正在加速建设中,大交通格局已经显现,抓住精准扶贫的好时机,着力于湘西州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詹剑彬直言湘西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记者 田晓兰 龙莹)



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旅游服务体系

  湖北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张忠海:
  初到湘西,就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青山绿水吸引。湘西作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近年来州委州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以十八洞村为样板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一个个村庄的脱贫故事,彰显了湘西州的精准扶贫成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湘西州借助当地资源优势,整合资源,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今后,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以文物古迹和文化名人大力渲染和推介文化旅游,以此提升湘西在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磨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旅游新品、旅游品牌和软硬环境,帮助百姓增收。此次活动意义重大,有利于分享成功经验、交流地方优势资源,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探索新形式、新方法。(记者 周楚怡)



湘西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凉山日报社党委书记 兰年尔轨:
  这是我第一次来湘西,名不虚传,大开眼界。在《魅力中国城》的舞台上,凉山与湘西名为PK,实为携手并进到最后。两个州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州,都是美丽神秘令人神往之地,都是脱贫攻坚主战场,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过并作重要指示的地方……
  在“精准扶贫”的这场伟大战役中,打开眼界、相互借鉴、因地制宜十分重要,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尤其要注重产业培育、教育扶持和移风易俗。目前,凉山州最后的7个县正在迎接省检“大考”,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来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之地,看到十八洞村人们的幸福生活,更增添了我们决战决胜勇气!
  “十八洞经验”对于正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期的凉山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党的新闻媒体,我们将把湘西的先进经验带回去,鼓舞凉山人民苦干实干、奋勇拼搏的士气,同时以大力促进两个州携手并进、共奔小康为己任!(记者 杨思思)



湘西一直令我神往



  河池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杨合: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的湘西,以有效方式和成果,为全国扶贫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践行了国家扶贫战略和扶贫举措,用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次到湘西学习采风,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地方层面来看,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也是实际意义上的桂西,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湘西以“五个始终”“五大结合”,全面推进“十大扶贫工程”,成效显著,为全国、为世界提供了精准扶贫的“湘西经验”。同时,湘西结合扶贫工作,致力于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实施高质量发展,值得各地学习推广。
  从个人层面来看,湘西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沈从文的笔下、黄永玉的画中、宋祖英的歌里,都向世界传达了湘西的神奇与美丽。还有从湘西到广西工作的著名作家田耳,也不断用作品反映湘西的风土人情。河池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文化、旅游资源很丰富。作为新闻和文化工作者,我们也有责任从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的角度,学习借鉴湘西的经验,强化地方品牌宣传推介,推动河池文化旅游的发展。(记者 彭博)



湘西是我的向往之地



  广西北海日报社总编辑 许开德:
  湘西是我的向往之地。这是我第一次来湘西,过去对湘西是只闻其名,借着这一次采风的机会来到湘西,对我来讲可以说是圆了一个梦。虽然我在湘西停留的时间不多,但湘西给我的印象是热情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秀美、民族特色浓郁、人文历史丰富,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等很多名人都出自湘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湘西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个时候,能参加“精准扶贫看湘西”媒体采风活动,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意义特别重大,在这里不光是看湘西,从某种程度来讲,是看我们中国脱贫攻坚的代表。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中国对精准扶贫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是很伟大的,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讲,我们应该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湘西的故事、讲好精准脱贫的故事。也希望湘西未来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成为我们中国的靓丽名片!(记者 杨世芳)



精准扶贫开花结果

湘西模式值得借鉴



  广东省梅州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罗金良:
  来之前对湘西的印象还停留在《湘西剿匪记》里,看了一圈之后被现在的湘西惊艳了,湘西不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城市建设也在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参加此次采风活动,看到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湘西奋发图强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很感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开的“花”结的“果”,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湘西实践,湘西速度和湘西模式值得肯定和学习。我们一定会把精准扶贫的湘西模式、湘西示范学习好、宣传好、推广好、实践好。
  湘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希望湘西能够挖掘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并把握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抓好重大产业建设项目、科技创新项目、重大产品创新,引促成项目落地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育新机,开新局。相信湘西未来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富裕!(记者 阙志明)



抓紧精准扶贫的牛鼻子

湘西未来前景广阔



  湖南今日女报社社长 张英:
  作为湖南人,我对湘西州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感受是很直接的。这几年我几乎每年都会来湘西,而且每次来感受都不一样,都有一个比较。湘西作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脱贫攻坚主战场,这些年,湘西抓紧精准扶贫的牛鼻子不放,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产业扶贫等方面都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随着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的改善,更是带动了旅游、文创产业及相关的产业发展,湘西已经从以前落后的边陲地区,走向了开放前沿,我们作为媒体人有义务讲好湘西“精准扶贫”故事,宣传好湘西扶贫经验,让外界了解精准扶贫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同时,湘西的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都是非常有特色和生命力的。我相信,未来湘西的前景广阔,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记者 麻垣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相关报道)


来源|团结报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全国报业百名社长总编来了!聚焦湘西精准扶贫!

■ 精准扶贫看湘西|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

■ 精准扶贫看湘西|我们脱贫了

■ 精准扶贫看湘西|我家变美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